• 入会指南 联系我们
服务政府   服务社会   服务会员
新闻中心
 
协会动态

赋能妇幼健康高质量发展 | 2025年江淮妇女健康管理研讨会圆满落幕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7-25  【字体:

仲夏江淮,万物丰茂。725-27日,由安徽省医师协会母胎医学医师分会,安徽省健康服务业协会妇女健康管理分会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承办的江淮妇女健康管理研讨会在合肥安徽饭店隆重召开,深入探讨妇女健康管理新路径、新策略。江淮大地群贤毕至,共赴妇女健康管理新程。以科技新火点燃妇幼安康星野,凭徽匠诚心托举生命初光。健康服务业协会秘书长余华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处处长汪安勇,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尹宗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主任袁静主持开幕式。

健康服务业协会秘书长余华伍在致辞中强调母婴健康是儿童健康的基石,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正是回应时代的需求,汇聚智慧力量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能够促进安徽省妇女健康管理事业的更好发展,助推我省妇女健康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处处长汪安勇在会上指出我院作为百年名院,承担全省危重孕产妇救治重任。我们相聚于此,既是分享学术成果,交流临床经验的一个宝贵契机,更是凝聚共识、共同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尹宗智指出应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携手共进、精诚合作。能更好地促进我省妇产医学的服务质量,保障母婴安康。

本届年会邀请到省内外妇女健康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通过深入探讨妇女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应用、管理服务模式创新以及面临的难点热点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江淮地区乃至更广泛区域的妇女健康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莉萍教授系统阐述了减少辅助生育(ART)孕妇晚期流产与早产的策略。强调ART孕妇早产风险为自然受孕的2.15-4.8倍,其中多胎妊娠是核心高危因素。干预措施涵盖:备孕期优化卵巢功能、减少宫腔操作;技术操作上推行单胚胎移植以降低多胎率,同时优选囊胚移植提升活产率;孕期管理中实施动态黄体支持、宫颈机能监测及多学科协作。黄教授呼吁基层推广多学科远程协作、加强患者教育,未来需结合AI预测模型与表观遗传研究,着力推动精准预防-全程管理模式,改善母婴结局。

来自重庆妇幼保健院的陈功立教授,为我们带来胎儿外科新技术在胎儿发育异常中的应用的报告。陈教授聚焦胎儿外科新技术应用,分享其治疗关口前移理念,强调产科医生需避免过度干预患者决策。国内已覆盖14类疾病、25种术式,包括:创新术式:腔镜、超声引导、开放性及EXIT(不断脐手术)。同时分享典型案例包括重度膈疝球囊封堵;羊膜带综合征手术;心脏介入术;上气道梗阻综合征手术、肿瘤消融挽救心衰胎儿。陈功立教授指出应精准诊断评估,出生后干预结局好且不危及胎儿安全的不用宫内治疗,选择最佳时机,保障母婴安全,基于病理生理精细化全程管理并提供真实数据。

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漆洪波教授,为我们带来孕期保健指南对比的报告。他指出脓毒症是产科高危妊娠的重大挑战,认识与防治亟待加强,其在孕产妇死亡评审中占比高达13%-25%。漆教授强调脓毒症本质是感染引发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病因具隐秘性,产科操作亦可能引发。早期识别至关重要,需关注生命体征、运用预警系统及qSOFA等评分。需组建快速反应团队在3小时内完成评估并实施清除感染源、应用经验性广谱抗生素及支持治疗等措施,同时麻醉选择需谨慎选择。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红波教授,为我们带来妊娠相关肝病的诊治的报告,系统阐述妊娠期肝功能生理性变化及各类肝病诊疗要点。重点解析四大妊娠特发性肝病:妊娠剧吐、肝内胆汁淤积症、HELLP综合征及急性脂肪肝。强调早期识别、多学科协作(MDT)的核心地位,尤其指出AFLP需立即终止妊娠并人工肝支持,经及时救治使母体死亡率从85%降至12.5%。针对非妊娠肝病,陈教授提出孕前风险评估及个体化围产期管理策略,筑牢母胎安全保障。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孙路明教授,为我们带来“FGR临床诊治的表单式管理的报告。孙教授指出胎盘功能不全是核心病因,可致多器官损伤,需排查母体及其他合并因素。研究显示国际多中心项目虽暂停,但孕周数据分析具临床价值,新发布的HTI指标存在应用偏差。临床强调基本功,疑诊时需鉴别真性FGR或生理性偏小,结合超声多维度评估,并通过定向工具精准核对孕周。生长趋势监测中,<24周胎儿需重点筛查,第3-10百分位者可严密监护至40周,32-34周需综合血流、母体状况及医疗条件分层干预。产前推行7类表单化管理,新生儿出生后需随访远期发育。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周桂菊教授,为我们带来单亲二体相关印记疾病的产前诊断的报告。周教授指出,单亲二体(UPD)指同源染色体均源自同一亲本,可导致遗传印记紊乱或隐性遗传病风险升高。研究阐明了UPD三体自救、单体自救等发生机制,并系统总结了产前诊断指征。诊断需结合STR分析、SNP芯片、甲基化检测等技术,强调对高风险胎儿进行遗传咨询和精准干预的重要性,为临床预防出生缺陷提供关键依据。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杨媛媛教授,为我们带来催产引产我们应该怎么办的报告。杨教授详细解读了《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与引产指南(2024)》。明确孕周核实需在8-12周超声完成,反对39周前无指征引产,针对≥40岁孕妇推荐39周引产以降低风险。促宫颈成熟首选球囊或前列腺素E2,球囊亦适用于瘢痕子宫阴道试产者。引产推荐人工破膜联合缩宫素或小剂量米索前列醇,严格监测宫缩过频及胎心。特殊情况下,胎死宫内瘢痕子宫可考虑依沙吖啶引产,但活胎瘢痕子宫禁用前列腺素制剂。

来自安徽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的郑明明教授,为我们带来复杂双胎并发症的宫内诊治的报告。郑教授讨论了双胎妊娠并发症的相关问题,包括其类型、诊断、治疗及注意事项等,强调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双胎妊娠中单绒双胎占比约22%,其中10%需手术干预。重点防治双胎输血综合征、选择性生长受限及无心畸胎。诊断需规范NT超声,警惕误诊。治疗核心包括:TTS行胎儿镜激光术,sFGR分型管理,无心畸胎优选激光切断脐带提升成活率。临床强调重视孕妇腹胀等主诉、强化产科、妇科等多科协作,结合孕周及家庭意愿制定个体化方案。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魏兆莲教授,为我们带来“PCOS患者孕前、孕期及产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的报告。魏教授强调PCOS严重影响妊娠及子代健康,应加强对孕期全程的管理。孕前及孕期应充分进行代谢因素及心理健康评估并予以干预,同时预防早期流产。建议孕前抗雄治疗36个月,首选低雌COC。分娩时期及分娩方式应个体化管理,应注重血糖、血压监测,警惕头盆不称、肩难产,积极预防产后出血。产后持续管理代谢风险因素,鼓励母乳喂养、心理健康等。产后应注意避孕,停止哺乳后建议采用COC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涛教授,为我们带来产前筛查质量管理的报告。李教授强调产前筛查全链条质控,指出需严格把控孕周核实、孕妇体重/种族/吸烟史等8项信息采集准确性,规范血清标本采集储运,执行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建立检测前--闭环管理,通过高风险召回机制与产后随访实现筛查精准度提升15%,筑牢出生缺陷二级防线。

来自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的凌利教授,为我们带来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管理的报告。凌教授系统的阐述了孕产期甲状腺疾病防治策略,强调备孕期TSH筛查必要性,孕期执行“TSH+FT4+TPOAb”三联检测,明确甲减/亚临床甲减分层管理方案。提出碘精准补充标准及甲亢用药转换原则。通过早孕期功能调控、TRAb动态监测及产后药物调整,显著降低流产、早产及胎儿神经损伤风险,为母婴健康筑牢内分泌防线。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尹宗智教授,为我们带来双胎早产的管理的报告。尹教授指出我国双胎妊娠率十年间显著上升,早产率高达60.3%,新生儿死亡率达23.6%。强调需规范管理,推荐经阴道宫颈长度筛查联合fFN检测预测早产,对CL≤15mm者行宫颈环扎术有效,但CL 15-25mm及病史指征环扎存在争议。明确不推荐孕激素常规预防、子宫托及重复糖皮质激素治疗。双胎分娩时机需个体化,无并发症双绒双羊孕38周、单绒双羊孕37周终止,单绒单羊孕32-34周终止。尹教授的报告为提升双胎早产防治水平提供了循证依据。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陈敦金教授,为我们带来“2+X-三色管理-3.2.1:产科安全网络构建与实施的报告。陈教授推行“2+X模式(产科+ICU医生主导),建立产科ICU并实施三色分级高危产妇管理。产后出血严格执行评价-复苏-决策路径,抢救目标优先保命。副主任医师以上负责闭环管理,常态化模拟演练缩短抢救时间30分钟。四大研究中心聚焦降低流产率及严重并发症,呼吁减少低效SCI投入。案例佐证30+5周胎儿水肿多学科救治实效。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赵保静教授,为我们带来胎儿非免疫性水肿临床管理的报告,阐述了胎儿非免疫性水肿的临床管理。病因筛查涵盖心血管异常、染色体异常、先天性感染等7大类。标准化诊断包括首选超声+母体检查,介入性产前诊断。干预措施包括宫内输血、胸腔-羊膜腔引流、胎儿心律失常治疗及减胎术。监护中病因非致死性且胎儿达可存活孕周,母体镜像综合征需立即终止,分娩决策需结合病因可治性、母体状况及家庭意愿。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袁静教授,为我们带来分子遗传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的报告。鉴于辅助生殖人群生育遗传风险系数高,WES可作为此类夫妇较为全面的携带者筛查检测方案,但对于核型+CMA标准遗传学诊断阴性、超声结构异常胎儿,需进一步行胎儿+父母核心家系Trio-WES检测,排除单基因疾病!现阶段产前WES主要临床指征是超声结构畸形、部分软指标异常、羊水量异常、FGR/过度生长、复发性超声异常等。袁教授指出,鉴于产前WES单基因疾病诊断的复杂性,需要持续建立和完善多学科会诊机制,为复杂疑难案例的诊治,提供多学科诊疗理念和建议!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曹云霞教授,为我们带来中国妇幼健康发展70年之辅助生殖发展的回顾的报告。曹教授系统回顾了中国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ART实现跨越式发展。自1988年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到2014年全球领先的MALBAC胚胎基因筛查技术落地,治疗成功率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当前全国31个省份实现辅助生殖医保全覆盖,年治疗周期数突破百万例。面对新挑战——出生人口显著下降、高龄妊娠率达17%,曹教授强调未来需重点突破活产率瓶颈,通过人工智能、干细胞技术革新及多学科融合攻关,全力服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冯玲教授,为我们带来妊娠期腹痛的诊治思路的报告。冯教授聚焦妊娠期腹痛诊疗规范,结合32周子宫问题保胎成功、阑尾炎误诊及两例死亡病例展开讨论。她指出腹痛需区分妊娠相关因素与非妊娠因素,强调妊娠期子宫增大及白细胞基数变化对诊断的干扰。处理原则首推超声检查,必要时采用MRI/CT,避免延误。建立动态化诊疗思维,优先排除宫外孕、肝脾破裂、子宫破裂等急重症,小破裂可观察,大破裂需紧急手术。对HELLP综合征需行肝脏分段监测,卵巢囊肿警惕蒂扭转。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方案是确保母婴安全的关键。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胡婷教授,为我们带来“FGR的遗传咨询的报告。胡教授聚焦胎儿生长受限(FGR)的诊疗与遗传机制,明确FGR需区分生理性小体型与病理性受限。病因强调子宫胎盘灌注不足及16%的遗传因素。遗传关联疾病涵盖染色体数目异常、微缺失、单基因病,并警示限制性胎盘嵌合体对无创DNA的干扰。临床建议产科医生结合国际指南,通过核实孕周、动态监测生长曲线,联合核型分析、基因芯片与高通量测序精准诊断,及时干预监护异常病例。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王昊教授,为我们带来染色体平衡性结构重排携带者的配子类型及遗传咨询的报告。他指出,平衡易位携带者产生正常或平衡配子的经验概率为30%-40%(罗伯逊易位达80%-90%),臂间倒位异常配子比例与片段大小相关,臂内倒位异常风险极低,而插入携带者正常/平衡配子概率超50%。复杂结构重排需结合类型评估,同源染色体易位或反向插入生育机会极低。临床强调需纠正“1/18正常配子的认知误区,王教授建议根据结构异常类型及机制差异化选择自然妊娠、产前诊断或PGT-SR技术,以优化遗传咨询策略。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蒋宇林教授,为我们带来常见产前诊断指证的分析的报告。蒋教授聚焦技术革新与临床应用,明确诊断目标扩展至染色体非整倍体、微缺失等疾病,技术层面呈现绒毛穿刺增多、脐血穿刺减少趋势,推荐核型分析、FISH、芯片及全外显子测序。针对四大核心场景:高龄孕妇可结合无创DNA筛查但需告知漏筛风险;无创高风险者须关注阳性预测值并强化诊断(纳入医院考核);胎儿结构异常需完成遗传学检测排除可治性异常背后的基因病因;软指标需区分早/中孕期意义。他同时强调将筛查高风险管控纳入诊断指针,并要求强化家族史问询以实现精准风险分层与遗传咨询。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董文鹏教授,为我们带来妊娠合并心脏病外科处理的报告,聚焦高风险心脏病孕妇管理策略。依据妊娠风险分级(I-V级),重点剖析V级危重案例:1例孕12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心脏手术后引产;1例孕28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同期行剖宫产+孙氏手术;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经三联靶向药物维持至孕29周剖宫产,术后肺压显著改善。董教授强调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终止妊娠时机决策对降低母胎风险的核心作用。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亮教授为我们解读2025ISUOG双胎超声指南,强调双胎妊娠母胎风险显著高于单胎。李教授提出孕关键时机及核心要点为孕11-14周明确绒毛膜性,孕16周起监测TTTS,孕18-24周宫颈长度<25mm提示早产风险;并发症管理应注意选择性生长受限需分型干预,TTTS首选孕26周前激光消融;无心畸胎建议孕16周前手术干预。此外他提出临床建议,单绒毛膜双胎需缩短监测间隔,复杂病例建议转诊至高级别医疗机构。

本次江淮妇女健康研讨会圆满落幕。会议特邀22位领域权威专家作专题报告,深入探讨围产期保健、出生缺陷防控、高危妊娠管理等妇女健康核心议题。现场吸引350余位专业同道参会,学术氛围热烈。本次研讨会旨在分享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行业发展趋势,有力提升了安徽省在妇女健康领域的临床科研与诊疗服务质量。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全省妇幼健康工作者搭建了长效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平台,显著推动了区域内母胎医学及妇女健康服务事业的协同创新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已经到达第一张
下一篇: 安徽省健康服务业协会风湿慢病管理分会2025学术年会顺利召开